初二物理上册知识点

高中物理秒杀二级结论-《高中物理手册》第三版上市!

1.长度的单位及其换算关系
①国际单位:米 。常用单位:千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纳米
②单位符号及换算
千米(km)  米(m)  分米(dm)  厘米(cm)  毫米(mm)  微米(μm)  纳米(nm)
1km=1000m=103m  1m=10dm=100cm=1000mm=103mm
1mm=103μm  1μm ==103nm

2.测量工具:
①刻度尺(最常用);
②精密仪器: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激光测距仪。

3.刻度尺的正确使用
①看:看清刻度尺零刻度线是否磨损; 看清测量范围(量程);看清分度值(决定了测量的精确程度)。
②选:根据测量要求选择适当分度值和量程的刻度尺;
③放:刻度尺的刻度线紧靠被测长度且与被测长度平行,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或某一整数刻度线与被测长度起始端对齐;
④读:读数时视线要正对刻度尺且与尺面垂直;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⑤记:记录结果应包括数字和单位,一个正确的测量结果包括三部分,准确值、估计值和单位。

4、测量长度的几种特殊方法

1.化曲为直法(棉线法)
测量曲线长度时,可让无伸缩性的棉线与曲线完全重合,作好两端的记号,然后把线轻轻拉直,用刻度尺测量出长度,就等于曲线的长度。
2.累积法:
对于无法直接测量的微小量的长度,可以把数个相同的微小量叠放在一起测量,再将测量结果除以被测量的个数,就可得到一个微小量的长度。
3.滚轮法:
用已知周长的滚轮在待测的较长的直线或曲线上滚动,记下滚动的圈数,则被测路段的长度等于圈数乘以周长,例如测量池塘的周长,某段道路的长度等。
4.截取法(化整为零):
被测物体的长度很大时,可先测出其中一小段,然后找出它们之间的倍数关系,从而算出物体的总长度。
5.替代法:
当一个物体的长度无法直接测量时,可用与它长度相等的物体来代替。

5、时间的单位

国际单位是秒(s),常用的时间单位还有时(h) 分(min)  毫秒(ms),
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1h=60min,1min=60s,1h=3600s,1s=1000ms。

6、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
1.误差:测量方法、测量工具、测量环境和测量者的不同,都会影响测量结果,所以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减小误差的方法:可以通过选用精密仪器,改进测量方法来减小误差,而多次测量求平均值是我们实验室做实验时采用的减小误差的方法。
2.错误:因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测量方法错误。错误是不该发生的,采用正确的测量方法便可以避免;错误不叫误差,误差也不是错误。

7、机械运动:在物理学中,我们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1.宇宙中的一切物体都在做机械运动,机械运动是自然界中最普遍的运动形式。
2.判断物体是否做机械运动关键是看物体是否发生“位置的变化”。

8、参照物:用来做参照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1)参照物可以选取研究对象以外的任何物体,它既可以是运动的也可以是静止的,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2)同一物体,由于参照物选择不同,对其运动状态的描述也往往不同。
(3)通常我们研究地面上物体运动的情况较多,为了方便起见,我们常选地面或相对于地面静止的物体为参照物。
(4)如果处在运动的物体中,人们描述物体的运动时,一般习惯选择运动物体本身作参照物。如人坐在行驶的火车上,一般会选火车为参照物来描述其他物体的运动情况。
(5)我们平常所说的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于所选的参照物而言的。

9、速度: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1.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物体运动越快速度越大;物体运动越慢,速度越小。
2.定义:把路程与时间之比叫做速度。
3.公式:v=s/t,s表示物体通过的路程,t表示物体通过相应路程所用的时间,v表示物体运动的速度。
4.速度的单位及换算关系:国际单位:米/秒(或)
常用单位:千米/小时(或)
换算:1m/s=3.6km/h

10、匀速直线运动: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11、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1、匀速直线运动是运动状态不变的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
2、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物体的运动方向和运动快慢都保持不变。
3、在任意一段相等的时间内和任意一段路程内速度都是相等的。
4、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其速度的大小可以由v=s/t来计算,但速度的大小与s、t无关。

12、变速运动及平均速度

 物体运动速度发生改变的运动叫做变速运动。
1.物体在做变速运动时,可能是物体的运动方向改变,也可能是快慢改变,还可能是方向和快慢同时改变。
2.对于做变速运动的物体,也可以利用v=s/t来计算变速运动的平均速度。
3.平均速度能粗略地描绘做变速运动的物体在一段路程上或一段时间内的运动快慢,不能反映出物体的运动细节。

13、用图象描述物体的运动

图像法是描述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的有效手段,在物理学里经常用到。
1.s-t图象:用横坐标表示时间t,纵坐标表示路程s,就得到了物体运动的s-t图象,如下图(1)所示是匀速直线运动的s-t图象。
2.v-t图象:用横坐标表示时间t,用纵坐标表示速度v,就得到了物体运动的v-t图象,如下图(2)所示是匀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

14、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1、声音的产生: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物体只有振动才能发声。
2、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气体、液体、固体都能传声,真空不能传声。

3、声速:声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声音的传播速度决定于介质的种类,和温度。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声音在15℃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4、回声:声波在传播过程中,碰到大的反射面(如建筑物的墙壁等)将发生反射,人们把能够与原声区分开的反射声波叫做回声。人耳能够辨别回声的条件是:与原声的时间间隔大于0.1S。

15、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1、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的振动,这种振动经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我们就听到了声音。
2、骨传导: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也能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把这种传播方式叫做骨传导。

3、双耳效应:可以帮助人们准确地判断出声音传来的方位,立体声音乐就是利用了双耳效应使人有身临演奏现场的感觉的。

16、声音的特性

1、音调: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音调与振动频率有关,物体振动频率大音调高,频率小音调低。
2、响度:响度是指声音的强弱。响度与振幅和人耳距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3、音色:音色又称音品,是声音的特色,由发声体的材料、结构等因素决定。

17、噪声的危害及控制

1、噪声的危害:强度大的噪声可以引起耳部的不适,如耳鸣、耳痛、听觉损伤;噪声超过85dB,会使人心烦意乱,工作效率降低;噪声还会损害视力。
2、噪声的控制:防止噪声的产生、阻断噪声的传播、防止噪声进入耳朵。

18、声的利用

运用分类 声与信息 声与能量
日常生活 隆隆的雷声——下雨

敲击瓷器——判断瓷器是否有裂纹

听铁轨传声——判断火车远近

骨传导、回声定位

爆竹声——振碎玻璃
医疗 B超、听诊 超声波——击碎人体结石
军事 声呐探测潜艇、鱼雷 声波武器——“金嗓子”
工业、交通 声呐测距

超声波探伤

超声波焊接、超声波清洗

19、超声波和次声波

1、超声波:把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音称为超声波。

2、次声波:通常把频率低于20Hz的声音称为次声波。

20温度 温度计

摄氏温度的规定:在一标准大气压下,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把1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0℃和100℃之间有100个等份,每个等份代表1摄氏度。

使用方法:
(1)温度计与待测物体充分接触但不要碰到容器的底或壁;
(2)待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3)读数时,视线要与液面上表面相平,温度计仍与待测物体紧密接触。

21、物态变化

1、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熔化要吸热。

2、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凝固要放热。

3、汽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

4、液化: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液化。

5、升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

6、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

22、晶体和非晶体:

(1)区别:晶体有固定的熔化(或凝固)温度,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化(或凝固)温度。

(2)熔化(或凝固)条件:(1)达到熔点(或凝固点)(2)继续吸热(或放热)。

(3)特点:晶体熔化(或凝固)的过程中,吸收(或放出)热量,温度不变。

23、蒸发和沸腾:

(1)相同点:都是汽化现象,都需要吸热。

(2)不同点:蒸发是在任何温度下,在液体表面缓慢进行的汽化现象;沸腾是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进行的比较剧烈的汽化现象,需要达到沸点。

(3)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①液体温度高低;②液体表面积大小;③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快慢。

          (4)液体沸腾的条件:①温度达到沸点;②继续吸热。

24、光的直线传播

1、光的传播: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影子、日食、小孔成像等)
2、光的传播速度:真空中的光速是宇宙中最快的速度,c=2.99792×108m/s,计算中取c=3×108m/s。(光在水中的速度是真空中的3/4,在玻璃中的速度是真空中的2/3)

25光的反射

1、光的反射:光射到介质的表面,被反射回原介质的现象。
2、光的反射定律:
(1)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个平面内;
(2)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
(3)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3、镜面反射:入射光线平行,反射光线也平行,其他方向没有反射光。(如:平静的水面、抛光的金属面、平面镜)
4、漫反射:由于物体的表面凹凸不平,凹凸不平的表面会把光线向四面八方反射。(我们能从不同角度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光在物体的表面发生漫反射)

26、平面镜成像:

1、平面镜对光线的作用:

      (1)成像;

(2)改变光的传播方向。(对光线既不会聚也不发散,只改变光线的传播方向)

2、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成的像是正立的虚像;

(2)像和物的大小相等;

(3)像和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3、平面镜的应用:

(1)水中的倒影;

(2)平面镜成像;

(3)潜望镜。

4、球面镜:

(1)凸面镜:对光线起发散作用。(应用:机动车后视镜、街头拐弯处的反光镜)
(2)凹面镜:对光线起会聚作用,平行光射向凹面镜会会聚于焦点;焦点发出的光平行射出。(应用:太阳灶、手电筒反射面、天文望远镜)

  27、光的折射

1、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
2、光的折射规律: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光从水或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随着增大;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变。

28光的色散

1、色散:牛顿用三棱镜把太阳光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的现象。(雨后彩虹是光的色散现象)
2、色光的三原色:红、绿、蓝。(三种色光按不同比例混合可以产生各种颜色的光)
3、物体的颜色:

(1)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通过的色光决定,通过什么色光,呈现什么颜色。

(2)不透明的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的,反射什么颜色的光,呈现什么颜色。

29、凸透镜和凹透镜

 1、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叫凸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叫凹透镜

    

 

 2主光轴:通过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

3、光心(O):主光轴上有个特殊点,通过这个点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

4、焦点(F):凸透镜使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凹透镜使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发散,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在主光轴上一点,这点叫凹透镜的虚焦点。
5、焦距(f):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如图:

  凸透镜
凹透镜

6、对光线的作用: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也叫会聚透镜;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也叫发散透镜。

30、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应用

1、凸透镜成像规律:

物的位置 像的位置 像的性质 应用举例

透镜
u=∞
(平行光)
v=f 像与物异侧 成一点 测定焦距
u>2f 2f>v>f 缩小、倒立、实像 照相机,眼睛
u=2f v=2f 等大、倒立、实像
2f>u>f v>2f 放大、倒立、实像 幻灯,电影机
u=f v=∞ 同侧 不成像 探照灯的透镜
u<f v>f 放大、正立、虚像 放大镜
凹透镜 物在镜前任意处 v<U 同侧 缩小、正立、虚像

2、口诀记忆:

总结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简要归纳成“一焦分虚实,二焦分大小;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成虚像时,物近像近,像变小。”

(1)“一焦分虚实”:物体在一倍焦距以内成虚像,一倍焦距以外成实像。
(2)“二焦分大小”:物距小于二倍焦距,成放大的像,(焦点除外)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成缩小的像。
(3)“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成实像时,物体靠近透镜,像远离透镜,像逐渐变大。

(4)“成虚像时,物近像近,像变小”:成虚像时,物体靠近透镜,像也靠近透镜,像逐渐变小。

31、凸透镜成像应用:

(1)照相机:镜头相当于凸透镜,来自物体的光经过照相机镜头后会聚在胶片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2)投影仪:镜头相当于凸透镜,来自投影片的光通过凸透镜后成像,再经过平面镜改变光的传播方向,使屏幕上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3)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32、眼睛和眼镜

1、近视眼:只能看清近处的物体,看不清远处的物体。

2、成因:晶状体变得太厚,折射光的能力太强或由于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长,来自远处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之前,视网膜上得不到清晰的像。如图:

3、矫正:佩戴合适的凹透镜

 4、远视眼:只能看清楚远处的物体、看不清近处的物体。

5、成因:晶状体太薄,折光能力太弱,或者是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短,来自近处物体的光线发散程度较大,光会聚到了视网膜之后。

6、矫正:佩戴合适的凸透镜

33、凸透镜成像作图

1、凸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

(1)通过光心的光线经凸透镜后传播方向不变如图甲;

(2)通过凸透镜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平行于主光轴如图乙;

(3)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过焦点如图丙。

2、凹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

(1)通过光心的光线经凹透镜后传播方向不变如图甲;

(2)射向凹透镜的光线如果其延长线通过虚焦点,则经凹透镜折射后平行于主光轴如图乙;

(3)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过焦点如图丙。

3、凸透镜成像作图

(1)成倒立缩小实像时,物距μ<2f,像距2f>v>f,如下图甲所示:

(2)成倒立放大实像时,物距2f>μ>f,像距v>2f,如下图乙所示:

(3)成正立放大虚像时,物距μ<f,如下图丙所示:

34、质量: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

 35、密度:某种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与它的体积之比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1、公式:ρ=m/v,m=ρv,v=m/ρ
2、单位:国际单位:kg/m3,常用单位g/cm3

        单位换算关系:1g/cm3=103kg/m3    1kg/m3=10-3g/cm3
水的密度为1.0×103kg/m3,其物理意义为1立方米的水的质量为1.0×103千克。

      3、理解密度公式:ρ=m/v

  ⑴同种材料,同种物质,不变,m与 V成正比; 物体的密度与物体的质量、体积、形状无关,但与质           量和体积的比值有关;密度随温度、压强、状态等改变而改变,不同物质密度一般不同,所以密度是         物质的一种特性。
⑵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体积与密度成反比;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质量与密度成正比

36、密度的测量及应用

1、测固体的密度: 原理ρ=m/v

说明:在测不规则固体体积时,采用排液法测量,这里采用了一种科学方法–等效代替法。
2、测液体密度:
⑴ 原理:ρ=m/V
⑵ 方法:①用天平测液体和烧杯的总质量m1
②把烧杯中的液体倒入量筒中一部分,读出量筒内液体的体积V;
③称出烧杯和杯中剩余液体的质量m2
④得出液体的密度ρ=(m1-m2)/V。
3、密度的应用:
⑴鉴别物质:密度是物质的特性之一,不同物质密度一般不同,可用密度鉴别物质。
⑵求质量:由于条件限制,有些物体体积容易测量但不便测量质量,用公式m=ρV可以算出它的质量。
⑶求体积:由于条件限制,有些物体质量容易测量但不便测量体积,用公式V=m/ρ可以算出它的体积。
⑷判断空心实心。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One comment

发表回复